高 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旨要通过新旧动能转化,促进产业体系更新、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邯郸而言,如何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邯郸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能源革命和经济质态更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纵观几次产业革命,无不是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质的飞跃,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由此,一方面要推动现有科技在产业体系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前沿科技的突破。当前,邯郸加强财政引导、科技金融等政策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达到100亿元左右,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90%;电子信息、高端金属等新材料技术,风、光、储、氢、醇等新能源技术,植物提取、特色食品等生物技术,均有不错的发展,近三年科技转化新项目近100项,贡献超10亿元的新增产值。总的来看,邯郸入选国家创新试点建设城市,科创核心指标省内领先,科技进步奖励情况不断进步,为邯郸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生产工具,其很大程度反映科技创新以及转化应用情况,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则是在推动其产业化,催生新型产业质态。由此,一方面科技创新带动的生产力水平提升促进了产业的转化升级,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质的提升要依赖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依托的新兴产业的不断进步。所以,邯郸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产业创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又要瞄准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积极谋篇布局未来产业。2023年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规上工业2个百分点,达到8.6%,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产业分别增长6.6%、9.1%、5.8%。当前,邯郸全力打造包含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六大产业生态圈”,同时也布局了电子信息和网络、安防应急两大未来产业,积极推动了承载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产业进步。
(三)能源革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链条式反应的重要引擎。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新能源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次产业革命的过程来看,能源是推动生产力变革的爆发点,能源的变革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推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的创新性改造升级,是促进新质生产力链条式反应的基础性因素。而能源革命持续深入推进的关键在于绿色能源技术创新,由此推动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当前邯郸正倾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园,以绿色甲醇制备、风电装备制造、光储充装备制造、风力光伏发电等作为推进能源革命的关键抓手,以能源产业的进步谋求生产力质的变革。
(四)经济质态更新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数字经济无疑是最具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综合质态表现,可以说其很大程度上推动和承载了科技、能源、产业等的革命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综合判断,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发展依托前沿的数字化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互联网等尖端技术,极大改变了传统产业形态,数据、算力、算法正成长为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生产力要素。数字技术越发达、应用越普遍,在推动生产力变革中的作用就越大;数字平台越完善、涵盖范围越广泛,就会更大程度发挥生产力新质态的作用。因此,数字经济作为现阶段承载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主要任务就在于要为新质生产力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宽阔空间,一方面要不断拓宽现有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另一方面争取在前沿数字科技领域取得更新突破,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二、邯郸培育新质生产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邯郸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应该看到邯郸生产力质的提升还存在诸多方面的制约。
(一)传统产业结构惯性较大。当前,邯郸三次产业比重为10.3 :41.2 :48.5。虽然自2018年第三产业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但今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并不快,第二产业仍然是拉动邯郸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2023年邯郸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9%,超过全市GDP增长0.2个百分点。炼焦、钢铁、煤炭行业分别增长38.3%、4.7%、3%,六大高耗能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仍接近70%。虽然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但三产结构呈现出“酒瓶型”结构,与较发达地区的“金字塔型”结构还有一定差距,第二产业仍然占较高比例,第三产业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邯郸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向依赖资本效率、高新技术等的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产业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上工业中占比为17.2%,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邯郸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2023年投资增速为56.6%),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作为新动能来讲,成长速度、发挥作用等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从近年来邯郸的研发投入强度来看,达到2.6%左右的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值得关注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够高,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技改、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在支撑邯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还不够强。
(三)人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创新完善。在对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业反映人才短缺问题,尤其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一是邯郸作为三线城市,整体环境上与发达城市存在客观差距,就业平台不高,对外来人才形不成足够的吸引力,导致人才引进困难。二是本地人才培养不足,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产学研结合、转化不足,人才专业技术和行业分布结构不协调。三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本地就业环境、生活条件、发展前景等因素水平较低,导致人才吸纳能力低,本地人才外流情况严重,人才“引进来,留不住”。
(四)高水平生产要素集聚程度偏低。邯郸作为拥有一定资源禀赋和北方重要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为钢铁、煤炭、建材等,对产业的集聚要求不高,产业的集聚程度低。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邯郸高质量发展,要依托创新驱动,围绕创新型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来进行,迫切需要发挥产业集聚的效应。而从当前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人才、技术、资金、产业等生产要素集聚程度不够,高水平生产要素溢出效应不足。
三、邯郸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客观上要求经济发展领域的系统性变革,要充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多方发力,不断优化邯郸的实践路径。
(一)加快完善邯郸创新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成长基础。针对邯郸科创领域存在的短板问题,要着重利用好政策工具,加强引导。一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对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业化基地,吸引和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使技术研发面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切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注重技术创新的实用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及就地转化能力;三要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加强政策之间的配套与协调,把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作为当前创新政策的重点,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打造新质生产力成长新环境。一要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发力调优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发展谋划,紧抓落实,重点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力,突出对高新技术、绿色产业、尖端制造、生物技术等新型业态的支持和培养;二要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顺应大势、对接京津,依托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引领潮流的高端产业;三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速度,尽快脱离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的阵痛期,稳定市场环境,使产业发展迅速驶入正轨。
(三)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强化人才支撑。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解放思想,研究制定人才改革“邯郸方案”,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一要完善发展政策,重点完善配套制度。要从人才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系统研究谋划制定出相关配套政策,让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二要打造一流发展平台。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人才发展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作为今后人才工作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对症下药制定改革举措;三要注重协同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作,要协调各领域、各方面力量,系统研究、统筹谋划、合力推进。
(四)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各要素的集聚融合。要牢牢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区域发展链条,加强新质生产力各要素的流动和融合。未来邯郸在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宏观调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对接京津及中原经济区等,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前沿科技的引进力度,提升邯郸生产力总体科技水平。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邯郸科技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邯郸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方向发展壮大,加强科创企业市场竞争的引领作用,促进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融合。
(作者单位系邯郸市委党校 市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吕伟波
上一篇:邯郸市优化营商环境问题研究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