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院刊物

乡村振兴战略下优良家风建设研究

时间:2019-10-24 13:08:03    点击量:

邯郸市委党校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6年12月12日,习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曾谈到:“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新时代,家风建设属于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家族内部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家风与乡风、民风共同构成了新农村文化振兴的“三要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全球思潮不断融合的今天,家风面临着如何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文明村镇、最美家庭,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大背景下,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我们的“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家风弘扬、道德建设仍亟需重构。

一、加强乡村家风建设的时代背景

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而日益提高。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层面提出更高要求,对法治、正义、安全、文化、养老、环境等精神层面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今,大部分的乡村家庭,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基本满足,开始注重家庭风气、家庭精神风貌等精神层面的发展。精神方面的不断需求更多的是人对自身现代化转型的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家庭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家庭教育被要求培育符合新时代的新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呼唤良好家风的建设。

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客观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全面振兴,是这一战略的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家风建设犹如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家风就是乡村的“软文化”,是新时代乡村内在的精气神。家风建设并不是简单引导回归古代宗法社会家庭,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美德,使其在乡村战略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需良好家风的建设。

3、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弘扬离不开家教,文化家园离不开家风,家风是中华文化最根本最基础的文化,在这样一个亟需文化滋养,文化弘扬风采,留住文化精神家园的时代,更加需要传承和创造发展家风文化。好家风是一个好家庭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一个大家族持续兴旺的宝贵财富,更是一个伟大民族得以屹立于不败之林的财富。家风是一种文化,影响着人的一生,独特的家文化在乡村建设中更是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是农民割不断的根。古人非常重视家风的培养,《颜氏家训》被誉为家风家教的典范,其创立者颜之推认为:“吾家风教,素为整密。”良好的家风能教人守住做人底线,使子孙垂范立训,才能把家业代代传承发展下去。建设良好家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二、乡村家风建设的现状及原因

近些年来,农村的发展不容乐观,许多村落正在走向消亡,有规划调整、有环境污染也有人为拆迁。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传统农耕文化加速消亡,家风渐渐褪去乡土的外衣,受到城镇化的严重“影响”。许多乡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依靠家风及乡风延续至今,但同时也遗留下来很多陋习,尤其新时代的到来,许多陋习甚至阻碍了乡村的发展。

1、新时代乡村家风建设的现状

1)新时代乡村家风建设取得的成就

首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各地兴起了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批文明家庭模范代表,一个个文明家庭,一处处文明村镇,这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实践成果和创新体现。2016年12月,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主席的恳切嘱托、表彰鼓励是对家庭文明创建成果的肯定,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风尚的良好形成,为乡村家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其次,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提高。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显著改善。邯郸市文明办分别在魏县、磁县组织举行“文明乡风建设”现场观摩活动,聚焦农村婚丧嫁娶活动中存在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以推进农村“十个一”建设为载体,刹“三风”、树“三风”,推动移风易俗。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乡村正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家风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成为许多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微观体现。

2)新时代乡村家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宗法社会的不断解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更像是一部宗法史,几千年来,形成了体系严密、结构复杂、影响巨大的架构。中国家族家庭不仅是血缘共同体,也是地缘共同体。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宗法社会不断受到新形态、新思想的冲击,并逐步解体,诚然,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家族的衰落,族群的家族观念开始淡化,许多由血缘组成的村落也开始不断分解,许多依靠宗法社会流传下来的优秀家风失去了传承的载体。

第二,“空心家庭”导致家风难传承。乡村许多年轻父母为了生计选择外出打工,家中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这些“空心家庭”的大量存在使得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减少,家庭教育难以开展,家风难以传承。农村生活已不再是传统的模样,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随着小农经济的瓦解,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正逐步走向消亡,导致很多空壳村的出现,这似乎已经成为广大农村的常态。家风建设难以继承并不断弱化。

第三,个体主义盛行导致家风难建设。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推行着“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但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自由的时代,个体主义不断泛滥,许多年轻人形成了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再加上乡村精英群体的不断“逃离”,乡村也就失去了文化传播的主体。乡村文化发展选择为了迎合城市文明的“胃口”而抛弃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致使农村文化引导力不足,乡村的教化作用不断弱化,家庭观念不断淡化,家风难以建设。

2、新时代乡村家风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传统经济结构的不断消解

如今步入工业4.0时代,智能化、信息化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效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传统农耕文化形成“革命性”的冲击,逐步消解了传统经济结构,家风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慢慢消失。许多赖以生存的载体比如农村建筑、农村寺庙等在一次次拆迁中消失殆尽,家族文化遭到了极大破坏,对家风建设形成了巨大打击。

2)西方价值理念的入侵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社会思潮不断发展,西方价值观不断涌进,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储备少、辨别能力差的农村社会。尤其网络的盛行,更是对传统文化模式形成了冲击。西方价值理念不断冲击着家族文化、家庭道德、礼俗秩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极易受其影响,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文化糟粕日益腐蚀着家风文化。多元化的文化使他们失去了方向。

3)小家庭结构解构家风建设

传统社会的家庭多以家族形式存在。辈分在农村属于内部等级制度,辈分越大,权威越大,话语权、决定权也就越多。但当今社会,家庭多是以子女与父母两代人的方式存在,小家庭结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风建设的系统性。传统家风以家书、家训等方式流传,家风内容相对系统完整,如今信息社会,网络冲击,家风理念支离破碎,家庭教育方式选择依赖网络,家风建设作用不断边缘化。

三、乡村家风建设的路径选择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家风建设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家风建设问题上曾多次强调,要将家风建设内容与核心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促进家庭德育的发展,提高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全社会成员共同学习和努力的价值取向。乡村家风建设是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各领域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家风建设相辅相成,共同引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引导良好家风建设,积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推动乡村家风建设。

2、加强国家引导,为家风建设把握方向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乡村家风建设和发展,出台了许多有关乡村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家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从固本、谋远的高度不断开展。首先要继续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并加大相关活动的开展,在乡村树立先进典型,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好媳妇,最美家乡人、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形成成功经验,同时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中优秀的家风、家训、家规等内容,形成接地气的活动,使这些优秀文化走入乡村,深入农家。其次,要发挥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家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优秀家风文化得到法律保障,保护文化载体。把一些农村家庭的不文明行为以法律法规形式形成文件,使有悖于家庭伦理的言行得到惩罚和约束。最后,还要积极引导优秀家风进学校,进课堂,开展弘扬家风的课程,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把家风教育作为宣传的主要内容。

3、拓展优秀家风的传播渠道

家风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家庭教育,需要线上主流媒体宣传,线下典型事例引领的通力配合,综合施策,共同努力。首先,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其群众基础广、传播范围广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弘扬新时代好家风。2018年春节期间,由新华社和多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牵妈妈的手》的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起人民的广泛参与。其中宣传视频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习近平挽着齐心女士在公园散步的照片,将家庭的和谐关系,中华传统的孝悌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唤醒了人们内心尘封已久的情感纽带,激起了人们对家的所有美好愿景,给中国好家风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也要利用好网络媒体,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都可以成为宣传良好家风的工具,自媒体、微媒体等在乡村已形成规模影响,“同心圆”矩阵也可以成为宣传的有利帮手,网络突破传统家族村落的界限,可以把忠、孝、仁、义、悌等优秀文化以小视频、广告、电视剧等形式表现出来,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潜移默化影响到最广大的村民,并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使好家风通过个人自身传播。

4、以“乡贤文化”带动好家风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体文化。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乡贤属于村民身边先进典型,乡贤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良好的家风传承,同时他们又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影响和感染着周边的人,这对凝聚人心、团结和睦乡邻,教化乡民向善、淳朴民风、弘扬传统优良家风和传统文化大有裨益。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开展乡贤文化行动,以乡贤促家风,传家风。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德行奉献垂范乡里,涵育文明家庭家风,涵育乡风、教化民风、用温暖人心的持久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5、发挥村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形成“上行下效”好家风

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家风建设中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农村,村干部的言行影响着乡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应该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从自身、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率先垂范,形成好的表率。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离不开村干部带领广大村民的卓越奋斗,需要村干部带领群众扎实推进。村干部在家风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身示范,以自己家庭和睦、孝敬老人、勤俭节约的家风去影响周边的群众,在村民中形成广泛影响。

“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政风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新时代乡村良好家风的建设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新时代乡村建设过程中,“空壳村”“空心家庭”,离婚率上升、孝悌仁义等优秀传统文化消逝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破解乡村振兴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以家风带动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推动乡村建设成为新时代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乡村家风建设是一个事关千秋基业的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协同推进,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本文系2019年度邯郸市党校系统科研课题)

课题主持人:张

课题组成员:王晓辰 刘建红 樊德华

上一篇:无怨无悔写人生 ——一位党校教师的奋斗历程
下一篇:试论机关干部担当有为促进机制

1 2 3 4
本站所有解释权归中共邯郸市委党校所有
电话:0310-3236776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求是街9号 冀ICP备10003862号-1冀公网安备:13040302000914